专家观点 | 杨涛:如何理解金融科技伦理

 

杨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以下为嘉宾发言的全部内容: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本次论坛,今天我跟各位分享的题目是《如何理解金融科技伦理》。我们知道近期中共中央还有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里面特别提出科技伦理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跟行为规范。
    
从金融的角度来讲,也在不断强调金融的伦理,广义金融伦理就是指金融活动参与各方在金融交易当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跟行为规范,里面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纳入其中,都受到伦理约束。而狭义的金融伦理往往指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还有金融市场从供给侧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科技伦理还是金融伦理,都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当二者相叠加,就会带来更加复杂的变化,这就是金融科技的伦理。因为新技术对于金融带来非常复杂的影响,而金融活动也越来越密切的跟数字化与新技术相叠加,因此,二者的叠加与交叉领域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伦理挑战,由此引发近两年金融所热议的金融伦理问题。理解金融科技伦理有不同视角,我们这里分六个维度进行简单探讨。数据伦理、技术伦理、人才伦理、客户伦理、监管伦理跟政务伦理。这里更多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们认为从六个维度角度可以更好把握金融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首先,我们看一下数据伦理。应该说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样一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采集、数据共享等等方面的功能不断的优化升级,使得数据要素逐渐成为新经济、新金融的重要生产要素,与此同时也都面临数据隐私泄露,数据非法售卖等一些典型数据伦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全球来看,一些主要国家跟地区相关的隐私保护法律法规跟制度规则与治理机制已经越来越完善,不仅通用数据保护法律在完善,而且数据伦理的建设大家也都在探索过程当中。
    
比如可以看到,欧洲的经济跟社会委员会在2017年就发布了一个报告,对大数据环境下的伦理进行了总体的概括。2015年欧洲的数据保护专员的公署也发布了一个5年的研究计划,呼吁大家共同探讨随着数据领域的不断拓展,在欧洲、在全球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探索权利跟价值观的问题。美国在1974年通过了隐私法案,对于收集跟使用个人数据的边界和责任作出确认,随后有一系列行业隐私法律。这两年伴随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数字化不断深入,美国在不同细分领域也在进一步探索数据伦理治理问题。
    
从研究的角度来讲,有两位学者很早在2016年左右进行了探讨,关于数据的伦理分娩属于伦理学的新分支,主要是研究、评估跟数据有关的一些像交易、处理、传播、共享、使用过程当中如何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
    
第二个层面,需要关注技术伦理的问题,这里的技术伦理相比科技伦理的概念是更加聚焦的,聚焦到可应用的技术层面,所谓技术伦理就是强调对技术的行为进行伦理导向,使得技术的主体在技术活动过程当中不仅考虑技术自身的可行性,而且还要考虑这些活动它的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究竟是否具有正当性。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是带来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
    
我们都知道,随着人脸识别、自动驾驶这些技术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这些技术设计之初确实曾经存在忽视安全隐私公平一些问题,因此造成技术伦理的突出挑战,近些年引发全球担忧与争议。
    
人工智能、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都存在这些方面的挑战,技术一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善了我们的经济生产方式,改变了我们的金融活动的组织方式,另一方面,又使得更多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完全空白的伦理问题成为我们重要面临的挑战。在央行最新推出的金融科技规划当中大家可以看到,突出更多的前沿技术,比如像场景感知、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这次规划首次提出的,应该说在新的背景下,从国家层面来看,也在更加的突出如何有效合规的推动技术创新,以技术供给侧的动能进一步推动需求侧的满足与优化,由此实现金融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把握好技术的伦理原则将成来未来金融科技能否发展的重中之重,与数据伦理二者融合在一起。
    
第三个层面,强调人才伦理的问题。无论是数据还是技术,归根结底都要落到人的身上,通过专业的人才来实现相关的创新。我们认为人才伦理的研究重点可能包括几方面内容,比如说德与才的关系,人才的道德素质,人才的道德标准人才的道德环境跟人才的道德作用,通常来看,德与才的关系是人才伦理学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而德才兼备是人才伦理的核心范畴。我们也都学习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27号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当中做了一个讲话,这个讲话突出强调,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共建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而广大人才要强调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在全新的环境下如何强调专业人才的德才兼备。
    
而在央行的金融科技规划当中,也首次突出强调加快金融科技的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健全在职人才的培养体系,探索业务跟技术双向交流机制,最后总结培养德才兼备的金融科技人才。
    
从德才兼备的角度来讲,人才伦理其实强调的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敬畏之心,要有合规的底线,要有向善之心,要有积极创新的能动性。所以,任何经济社会发展与金融的发展与创新,都离不开人的因素,金融科技伦理首先从金融科技人才的角度做好伦理建设。
    
下一个是客户伦理,理解客户伦理我们认为也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一个叫服务客户的伦理,服务客户的伦理某种程度上就是跟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换句话说,我们在推动金融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当中,当你拥抱了数字化,拥抱了新技术,你会突然拓展出众多的新产品、新服务,你会不断的以供给创造需求来探索新的业务,给更多的客户更丰富的金融产品供给,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始终不应该忘记一点,就是金融科技真正的内在价值应该是提升金融资源的匹配度,把合适的金融产品提供给合适的客户,而不是过于偏颇的使得部分客户享受本不应该他享受的金融产品,给他造成更多的一些负的外部性。
    
所以,在服务客户的伦理方面,跟金融消费者保护相结合,其实我们强调的是如何使得合适的金融产品给合适的客户,这其实是服务客户伦理的一个重要原则。除此之外,还有优化客户自身的伦理问题,这里面往往强调的还是金融消费者教育问题。从数字金融时代的需求来看,我们恰恰需要这样与时俱进的金融消费者教育,要正确的认识金融活动,金融并不是让多数人来所谓的发大财,而是使得你能够获得与你情况相应的金融的支持,以此改善你的境遇。同时,从金融消费者的角度,客户的角度,要充分认识到金融的高风险性,你需要有风险的识别能力,这些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
    
再有一方面,我们强调的是监管伦理,从监管的角度来讲,同样也要探讨伦理问题,因为金融科技伦理并不是纯粹就被监管对象来讨论的,所谓监管伦理也有不同的视角可以进一步探索,比如说一个基本原则是你如何把握好效率跟安全的翘翘板,相信这一点是全球金融监管部门共同面临的问题,因为这个翘翘板有时候往往会朝一边偏,但是什么时候摆正,这时候要考验监管的艺术。
    
还要把握制度规则与政策导向的平衡性,因为作为监管部门来说,最初的、最大的目标就是防范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促使这个行业健康发展,但是有时候我们会看到监管部门也会承担重要的政策导向,而有一些政策导向往往是以提高风险容忍度作为前提的。所以,从监管伦理的角度你也同样需要把握这种平衡究竟在哪里,有时候可能没有一个非常明确跟清晰的规则,但是,从重点、从方向,从尺度上,确实给各国监管部门都带来挑战,你需要看伦理边界在那里,还有监管数字化转型应对金融科技伦理的黑箱,为什么金融科技会存在伦理问题,就是人工智能等等新技术天然存在一些黑箱,难以做到信息透明,应对这些问题纯靠传统监管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而要依靠监管自身数字化转型与效率提升来应对这些难题,面对伦理共性问题还需要解决监管部门的协调问题。
    
最后一个是制度伦理的问题,强调制度伦理就是表明我们讨论金融科技伦理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要到行为规范层面,要把伦理的边界,它的执行,它的衡量来梳理清楚,而且需要考虑是否把某些公认的伦理要求从过去相对柔性的道德约束上升到强制性的制度要求。当然,进一步来看与制度相关的还有很多,比如标准化,金融伦理的标准化工作也有这个环节,人民银行发布了标准规划的十四五发展规划,2025年与现代体系建设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相信一系列与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主体、金融技术相关的标准当中,跟伦理有关的标准也将成为未来我们如何衡量伦理行为的重要的尺度。
    
以上做一个简单的分享,不到之处请大家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首页    网金院新闻    专家观点 | 杨涛:如何理解金融科技伦理
金融科技伦理是科技伦理羽金融伦理的叠加,二者的叠加与交叉领域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伦理挑战,可以从六个维度角度更好把握金融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第一,数据伦理。第二,技术伦理。强调对技术的行为进行伦理导向,使得技术的主体在技术活动过程当中不仅考虑技术自身的可行性,而且还要考虑这些活动它的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究竟是否具有正当性。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是带来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第三,人才伦理。德与才的关系是人才伦理学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而德才兼备是人才伦理的核心范畴。第四,客户伦理。在服务客户的伦理方面,跟金融消费者保护相结合,强调的如何使得合适的金融产品给合适的客户,在优化客户自身的伦理方面,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金融消费者教育。第五,监管伦理,应把握好效率跟安全的翘翘板以及制度规则与政策导向的平衡。第六,制度伦理。金融科技伦理要到行为规范层面,要把伦理的边界、执行、衡量梳理清楚,而且需要考虑是否把某些公认的伦理要求从过去相对柔性的道德约束上升到强制性的制度要求。